台南建商退還2百萬...專家解讀「斷尾求生」:要考慮怎麼降才不會崩

2025年6月30日網友在買房社群驚爆,台南善化區某建案傳出「每戶退200萬」給已購客消息,房市響起一記警鐘。
這不僅是單一個案的價格調整,更折射出當前預售屋市場面臨的嚴峻挑戰—在買氣急凍、庫存壓力攀升下,建商不得不祭出極端手段挽救銷售。
但這波「退錢潮」是佛心讓利,還是房價鬆動的前兆?背後又隱藏哪些市場訊號?
1、市場現實
該建案位於台南善化區,總戶數近200戶,今年Q1開案後僅成交10戶,平均單價41.5萬元。建商雖證實「配合市場調整價格」,但否認統一退200萬,強調依個案條件差異處理。
這種做法實則反映三大市場壓力:
銷售停滯:央行限貸政策使投資客退場,台南預售屋銷售率僅38.3%,全台最低。庫存壓力:建案量體大,若前期買氣低迷,後續去化更困難。
避免客訴:直接降價恐引發已購戶抗議,退差價成為「軟著陸」策略。
2、兩難算盤
退錢策略看似損失利潤,實則是「斷尾求生」:
成本可控:目前僅10戶成交,退總金額約2,000萬,相較後續滯銷風險,仍屬划算。維持價格門檻:表面不退訂,但實質讓利,避免正式降價破壞行情。
預防骨牌效應:若已購戶鬧上媒體或集體退訂,恐加劇市場恐慌,影響建商品牌。
3、連鎖效應
專家示警,若買氣持續低迷,建商可能從「暗降」轉為「明降」,尤其量大重劃區恐現15-20%跌幅。台南善化案例若擴散,可能加速中南部「科技題材區」的價格修正。
賣厝阿明表示,這波退錢風潮,與其說是建商良心發現,不如說是市場機制下的無奈選擇。
當「台積電光環」不再保證完銷,建商必須在「硬撐價格」與「加速去化」間找到平衡點。
對購屋族而言,此刻更需警惕兩件事:一是「退價差」可能意味著區域行情已過熱,二是建商財務健康度將成交屋風險指標。
房市的調整才剛開始,這場價格保衛戰的下一步,或許不是「會不會降」,而是「怎麼降才不會崩」。
◎本文內容已獲 賣厝阿明 知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有錢人不買房了!內行曝轉買「土地」:不是為蹲開發、是建立資產防線
▪年薪5百萬才算中產?他貼國發會研究打臉:買不起房不是因為薪水低
▪房市泡沫化是必然?網提「5關鍵」:一定會出現M型化趨勢
▪6百萬房已經翻倍...但要換房好難!專家:1間自住、2間以上才有翻身可能
▪租房人生才輕鬆?專家:租金正落後補漲 按公式恐倍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