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達人不買房!「4缺點」降低意願:老了租不到房是假議題

買房對多數人來說,是人生清單上的最終目標,在台灣買不買房似乎也成為我年過30後最常被問到的話題之一,這問題卻在我存到頭期款後開始浮現,我真的需要買房嗎?
隨著一次次的出國,我覺得台灣的房價已經高得脫離現實太多了,和鄰近的日韓相比也是如此(日韓的基本薪資還比我們高上不少)。
甚至連我美國的同事都驚訝台灣於的房價,所以每當小弱肌被問起要不要買房時,我的答案始終都是現階段我絕對不會在雙北、甚至台灣置產。
買房的優點
擁有感與安定感:買了房不必看房東臉色,不怕突然被趕走,也可以自由裝潢、佈置,建立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長期保值、資產累積:如果選對地段、物件條件佳,房地產長期可能抗通膨,成為資產的一部分。持有10年、20年後,有機會增值甚至傳承。
提供未來保障:有房無論是未來自住,還是留給孩子,都是一種保障,不用擔心老了以後沒地方住。
租不如買的心理效應:有的人會覺得租了20年的房終究還是別人的房子,不如拿租金來繳房貸,這種心態讓人更傾向買房。
台灣買房的缺點
入場門檻不低:在雙北地區動輒1500萬起跳,一間房的頭期款至少就要300~500萬,還不包含裝潢費、稅費、代書費等,除非有後援否則對一般年輕人來說非常吃力。
房貸綁40年:在台灣貸款可能佔你薪資的30~50%,一旦買房意味著你接下來幾十年都要為它打工,不敢隨便轉職、創業、搬家或出國。
台灣獨有的公設比(買到的不是你能用的空間):台灣新建案公設比動輒35%以上,實際室內空間比你想像的少很多。你花的錢,有一半在買「電梯、樓梯間、大廳」,這項快是世界房產中獨有的特色。
車位強制綁售:許多建案強迫綁售車位,價格動輒150~200萬,且不能貸款還難轉售、出租不易,對於不需要的人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未來房價未必只漲不跌:少子化、人口外移與供給過剩等結構性問題慢慢浮現,不可忽視的是台灣面對戰爭的風險也是名列世界前茅。
投資報酬率不一定勝過其他資產:與其綁死在一間房子上,目前我會選擇把錢放進股市與其它投資中,現階段資金靈活性與風險控管會是我比較重視的。
我不在台灣買房的主要理由
房價脫離現實太多離譜的公設比
車位綁售墊高房價
地緣政治風險偏高
我在美國住過半年,也常出國旅遊,只要經過房屋仲介就會稍微看一看,尤其是臨近的日本與韓國,為的就是想了解台灣的房價是否合理?
台灣除了有獨步全球動輒快40%的公設比,還有非常昂貴的停車位,很多還是綁售不得不買。
如果以權狀30坪,1坪70萬元35%的公設比來計算,等於總價2100萬元的房子就需要付735萬在幾乎無意義的公設比身上,換算成實際數字真的非常驚人。
不要為了買房而買房
事實上小弱肌並不是反對買房,而是認為不應該只因為怕買不到就買房子。
但事實上我也不想跟著台灣瘋狂的房價而起舞,對我來說當前的收入結構、資產配置、生活方式與人生規劃,在台灣買房不是一個好的選項。
老了以後就租不到房了?
我其實始終認為這是個假議題,我認為選擇會變少(就好像很多房東限租女生一樣)但不會到租不到,我家同條巷子就有3戶是租的年紀都約75~80歲了。
再者現在許多人都不打算生小孩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為老了以後去養老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小弱肌只是表達我個人對於買房的看法而已,畢竟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太一樣,更重要的是在做決定前要理性判斷不要淪為一時衝動,只要做出自己不要後悔的選擇就好了。
最後希望台灣的房地產都能朝向實坪制的制度邁進,如果不行,背後的原因就很值得要買房的朋友反思囉。
◎本文內容已獲 小弱肌理財中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新青安結束後真有斷頭潮?房仲「本身不是風險」:3類物件何時都不該碰
▪新青安收支比、信用不是關鍵!專家曝「銀行變相刁難」:政策名存實亡
▪難貸款會讓房價跌?網友熱議:屋主不急賣、你議得下來嗎
▪年薪不到150萬就不能辦新青安?專家點銀行「1過失」:核貸門檻很清楚
▪一表看北士科15大建案 專家:未來軟橋段每坪上看150萬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