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成本高漲都更牛步 專家:兩大技術值得建商參考

近期全球發生許多大地震,讓耐震住宅成為關鍵焦點,不過,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雖然大地震越來越多,但台灣近年受缺工、缺料、營建成本高漲影響,不僅讓營建業者不容易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耐震產品,更讓想都更、危老重建來提升建物耐震力的實施者面臨困境。
劉永昌指出,以台灣傳統「剛性抗震」工法來說,是以增加鋼筋、水泥磅數來拉升建物耐震性能。目前市場常見的建築結構,在雙北符合法規最低耐震性能要求0.24G的營建成本,RC結構約28萬/坪、SRC結構約32~33萬/坪、SC結構約34~35萬/坪。
現在就算建商願意下血本,即便只到耐震0.3G,SC結構每坪還要再增加10萬、SRC增加7.5萬、RC增加5萬,成本將進一步拉升2~3成,如果是拉升到0.4G最頂級安全、媲美核電廠耐震等級標準的,每坪營建成本更將進一步大增10~20萬,等於蓋一坪共要40~50萬,甚至更高,也導致目前高強度的耐震宅在市場中極為稀缺,因為太不划算。
劉永昌指出,為了處理市場對建物高耐震性能與壓低成本的需求,其實日本早有應對經驗,觀察市場可發現,目前在台灣拓展市場的「柱中柱」與最新的「半剛接耐震」等相關技術工法,就是日本過去及現在運用的技術工法,業者蓋房子時不妨多比較參考。
以「柱中柱」耐震工法來說,是日本前一代使用過的耐震技術,其概念是在結構設計完成後,再針對施作樓層進行耐震韌性強化提升的配置。由於,建物是靠「強度」與「韌性」來抵抗地震。
因此在同樣耐震強度設計下,韌性較強的自然抗震效果較佳,不過,使用「柱中柱」工法的建物抗耐震級數仍會與原結構設計相同,對業者來說,大約需要增加10%~15%的營造成本,卻無法提升建物的耐震等級,是一大缺陷。一旦遇到超過原始設計強度的強震,對住戶的保護力就會大大降低。
目前台灣市場引進的日本最新一代、最主流「半剛接耐震」產品,是目前建築「省成本、提高耐震性能」的高CP值解決方案。半剛接耐震產品透過旋轉彈簧的機械式結構機制,來達到消能減震效果,可以在地震來時,釋放部分應力集中處關鍵桿件的彎矩破壞力,達到提升1樓柱體的抗彎能力。
劉永昌指出,而且可在最省成本下,如RBone卸震鋼甲,每坪營建成本只要增加0.7萬~2萬,就可以大幅提高建物耐震力1.67倍,讓0.24G的柱體,擁有抗0.4G大地震而不倒、結構無受損的高耐震性,直接媲美或超越核電廠的耐震等級,更不須任何「維護成本」,且無論RC、SRC、SC等建築結構皆適用,若能廣泛應用,甚至可能解決目前營建成本高漲、都更推動牛步的困境。

▪房東砸飯糰店真是因為漲租不成?店面謄本藏秘密 專家:疑是欠債急需錢
▪股市多空雙巴、買房成唯一解?達人「資產是拿來生存的」:不賠錢就是勝利
▪商辦住宅出租穩賺?達人提醒「3漏洞」:買錯卡一輩子賣不掉
▪驚悚竹北!房仲竟偽造委賣假象 屋主被通知才知愛巢正上架出售
▪備現金坐等六折入場?網預言「明年將是買方市場元年」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