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旋轉陶土中探尋療癒 魂生製器張靚妤專訪
【⽂.室內雜誌編輯部】
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張靚妤認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過上任何一種生活」。在創立魂生製器之前,她曾是國際廣告集團的創意總監,經手眾多知名、頂尖品牌的專案,每日忙得不可開交,工作光鮮亮麗、令人羨慕,但高壓且步調迅速的工作模式,讓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最後連身體都發出警訊;意識到精神層面和健康狀態皆已無法再支撐她待在廣告業,遂斷然離職,回到家鄉-花蓮,開始了身心靈的修復。
張靚妤提到,回來花蓮後,對於未來方向其實沒有任何想法,初期只想好好放空,看著花蓮的天空、山、海,她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塊土地的景致,也很喜愛與人交流、面對面的時光。
轉念一想,花蓮一直以來在藝文、設計產業的資訊相對薄弱,以前念美術班的她,都得前往台北或其他城市汲取資訊,抑或是購入相關原料,那麼,是不是有可能開設一間選品店,提供重視生活品質的花蓮民眾更多選擇呢?於是,「好想生活本舖」便應運而生,展售日本、中國、韓國等職人製作的生活器皿。
也因為店面開設於住宅區內,與左鄰右舍的互動甚為密切,張靚妤分享,高齡7、80歲的老太太,每天都會來店裡走走聊聊,就算沒有消費,人與人之間的相會都是寶貴的點滴,也是美好的交集。
用稚氣與志氣來製器
選物店的經營,讓張靚妤看見了世界各地的職人們,對於自己所愛之事的專注和熱忱,即便又累又苦,但他們依舊毫無怨言的投入,創造精彩作品,不僅讓她見證了工作的初心和堅持,更燃起她的設計魂。
在廣告業時,她就是負責設計相關的產業範疇,原先即對設計有著精準見解,因此,便嘗試發展新的合作模式:由她提供設計理念,交由職人訂做。不過配合的師傅卻時常反應太困難、做不成,她不放棄,所幸開始自學陶藝,自己安裝電窯、調釉、配土、手作打樣給師傅們參考,這股執行力也成為「魂生製器」的創立契機。
魂生製器這四個字,讓人能輕易理解品牌的定位和精神,談到命名的緣由,張靚妤表示,除了代表她是「製作器皿」的人,也隱含著稚氣的「稚」,以及志氣的「志」兩字的諧音。
「稚」,期許自己永保初衷,記得當初回花蓮、想要好好生活的念頭,記得與他人互動的溫暖,用單純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志」則象徵著,既然捨棄了累積十多年的廣告資歷,將整個職涯轉變到一條全新道路,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撐下去的志氣和骨氣!
讓挫折變成養分
雖說是離開了廣告業,但張靚妤說道,自己還是很認同廣告予人的正面影響力,而你我現在身處的數位世代,讓人有更多管道學習新知,如同她的陶藝之路,也是經由眾多媒介自學而成。
初期沒有任何陶藝界資源,就算想拜師學藝都得翻山越嶺至別的城市,這對已成家、有小孩的她而言,很難長時間離家浸淫於學習環境中,因此她以擅長的數位領域進行自學,蒐羅各國的資料,再以自身的方式咀嚼反芻,一步步增進實力,漸漸勾勒出魂生製器的模樣。
魂生製器自2018年成立以來,不斷調整營運策略,但張靚妤強調一點,所有的出發點都要緊扣自己的核心思想,外界給予的建議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清楚理解自己所欲所想為關鍵,行銷的困難之處,就是必須取捨,若人云亦云、不懂得「捨」,不僅無法控制營運成本,更容易迷失自我而去迎合市場,因此,不論是做陶或是經營品牌,都是與自我對話的歷程。
圖片提供」魂生製器
閱讀全⽂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室內interior
《室內interior》是一本綜觀設計、人文、美學的雜誌,1989年創刊至今,以精粹而具觀瞻的視野,透析了空間與設計的定位,拉近台灣與世界的空間座標。雜誌內容選輯建築與空間作品的精彩實例。當期焦點主題採用中英雙語呈現,詳述設計概念、佈局規劃、美學精神,無論本土意識、國際觀、小眾口味,實驗性作品都能在此一平台競技。 《室內interior》除了精選原創設計作品,亦關懷文化與教育,雜誌收錄內容觸及生活美學、時尚、藝術、人文、設計、觀點等議題,同時擁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特約撰述和攝影專家,提供當地之設計、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與科技等深度報導,為讀者帶來多元視角,以及更豐富的閱讀思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