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成主流 北市大安區出現建案基地僅20.8坪

都會區寸土寸金,加上若要改建土地整合難度也高,住展雜誌彙整北台灣歷年推出小基地的集合式住宅建案(統計範圍為公寓、華廈、大樓建築,不含透天),前十小的排行中,面積落在19.5至30.9坪。
以今年在台北市捷運信義安和站生活圈推出的新成屋「沃和」,基地坪數為20.8坪成為第二小。僅比2013年台北市伊通街巷弄宅「三境e通」的19.5坪多出1.3坪。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分析,北台灣10筆迷你案,6筆都位於台北市,以歷年低於百坪案的比例觀察,台北市也占了50.1%,出於首都腹地小且開發飽和,難覓大型素地,小基地可通過危老方式整合,成本也相對低,推出小宅的市場接受度又不錯,若位於熱門地段,建商對小基地就會抱持興致。
另近年台北市基地百坪以內推案,平均開價達每坪126.8萬元,此次數據中的「沃和」開價來到單坪140萬元,「金星斐麗」也有每坪128.7萬元的待售物件,各有大安與天母門牌加持,小基地在價位發揮上一點都不小。
除台北市外,去年在桃園市觀音工業區的「璞居」,前年在新北市新莊區的「沐之森」和「智寶360+」基地面積都僅是25.1至27坪公寓案。
這一兩年新北市三重區、桃園市中壢區,以及新竹地區東區、北區、竹北等地也有小基地推案,由於小型土地或危老案取得成本低,戶數規劃不會太多,營造與持有不困難,再搶搭房市熱潮,訴求主流低總小宅,小基地就能創造大效益。
陳炳辰提醒,接下來在台北市大安區、信義區、松山區、大同區又有基地低於百坪案即將上場,雖中央銀行大舉打炒房下,小基地小宅案常見的投資型買方退場,對自住客來說,這類產品每戶屋主需分攤較多公共設施面積,公設比偏高而挑戰接受度,排行資訊裡就有公設比高達百分之五、六十的案例,室內面積不到10坪,宜居性大打折扣,投資、自住兩頭空,後市變數不小。

▪真正的台積宅只有新竹!行家分析:有產業鏈才有需求、其他是炒概念房
▪泰緬強震大樓垮掉...專家嘆「別買海外房地產」:法規陌生、只聽代銷話術
▪陶朱隱園公開銷售!富人擠爆看屋 顏炳立:高樓層一坪賣500萬合理
▪買房只有4因素取捨!「嚮往新建案、但溢價多」:住久高級設備也成普通五金
▪買房頭期款不夠用信貸來湊? 張希希:千萬不要…月付壓力會爆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