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供不應求、大排長龍 專家籲政府:先照顧好弱勢族群
桃園市社宅一屋難求,候補8千名截至目前只有極少數遞補入住,不少排隊民眾希望調整申請規定,否則候補等到天荒地老。專家認為,種種問題都歸咎於社宅供不應求,想要解決,政府要再強化資源分配;社宅終究屬於社會福利的一塊,滿足所有人需求之前,仍以照顧好弱勢族群為先。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指出,擠不進社宅,最大原因還是「僧多粥少」,目前政府的住宅政策主要包括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3種工具,政府應該做的是重新分析這3種政策工具的優劣勢,並根據不同對象做出更有效的資源分配。
其中,社會住宅應優先提供給在租屋市場最容易遭排斥的弱勢群體,如獨居老人、身障者等。呂秉怡強調,這些群體在一般租屋市場中往往難以找到適合的住處,即使有經濟能力也可能遭遇歧視。社會住宅不僅能提供穩定的居住環境,還能結合社會福利資源,為弱勢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呂秉怡也提到,「在租屋市場仍有一定接受度,但需要額外協助」的群體可透過包租代管政策媒合,經濟能力較佳、只是缺乏買屋資金的年輕家庭族群,則應透過租金補貼協助。重新盤整供給端與需求端樣貌,並優化媒合機制,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住宅供不應求的問題。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也認為,社宅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興建,屬社會福利的公共資源,這類資源在國內非常稀缺,但有需求的人非常多,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如何公平合理分配」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國採抽籤方式,雖然是比運氣,但至少這個機制盡量讓大家的機會公平。
彭揚凱強調,社宅分配除公平外也要合理,盡量讓資源符合需求。因此民眾本就應該就實際需求申請對應房型,如果不設條件,開放所有房型都能申請,那麼1個人也能申請3房型,將會排擠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並重申社宅具社會福利屬性,資源有限下,應優先本用於照顧更有需求的人。
此外,針對社宅政策發展,呂秉怡也點出,目前社宅面臨的一大挑戰是住宅部門與社會福利部門之間銜接不足,呼籲未來「社宅2.0」階段,要加強這兩個部門的合作,為入住社會住宅的弱勢群體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與服務。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