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與自然共生的解方《山谷之家》
【⽂.室內雜誌編輯部】
當今社會,住宅建築已不僅是容身之所,更是生活哲學的具象體現。隨著都市化社會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日益狹小、氣候變化劇烈,健康且宜居的住宅不僅令人嚮往,更是人們日益重視的內涵。如何在有限空間內打造一座與自然共生,平衡公私領域的配比,並且一圓世代共居的理想,可謂設計上的一大考驗。
「山谷之家」正是這樣一個作品。其原型為台灣常見的長型街屋,基底狹長且與鄰棟緊密相連,前後採光有限,內部封閉幽暗,在潮濕悶熱的台灣氣候下,這樣的舊式設計雖然保障了隱私,卻令空間更顯侷促,室內也因氣流阻滯、日照不足,不利於長久的居住健康。
因此,設計團隊以「破舊立新」手法,試圖改造台灣傳統聯排建築的限制,透過建築空間的解構與重組,將風、光、景納入其中,轉化為一座現代、健康、宜居的住宅。
破與立: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面對長型基地的侷限,設計團隊運用「破中求立」的思維,將原先單一的長型建築打散後,重組成五棟錯落的建築,促成室內外交融,以「化阻為通」之勢,解放了室內空間,也讓建築之間的縫隙成為採光與氣流的通道。
設計團隊在一樓與鄰棟圍牆之間布下庭院綠帶,使得棟距得以拉開,散狀的庭園分布,令環境綠意縈繞,綠景隨著日光穿過窗口,自然地滲透到建築內部。
建築向上發展,不同樓面的體塊各有伸縮布局,據此延伸出樓面、立面的縫隙與錯層,綠意與採光能自各樓層不同面向的開窗透入室內,每個場域都享有自然端景,形成「光影流轉,四時有景」的效果。同時建築造型的退縮與縫隙,也利於氣流穿梭於建築裡外,有助調節室內的微氣候,達到健康舒適的宜居目的。
針對在地地理環境與風向,設計團隊指出,將垂直動線設置在面迎東北風的第一棟,意在削減冷風和潮濕帶來的不利影響;而在西南側,則特意降低建築高度,迎納西南風,運用縮小風道、加速氣流,讓涼風從庭園貫穿建築,並透過縫隙進入室內,藉著植栽、樹木讓風留在空間裡,達到「清風自來」的舒爽效果。
圖片提供」合風蒼飛設計+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
閱讀全⽂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室內interior
《室內interior》是一本綜觀設計、人文、美學的雜誌,1989年創刊至今,以精粹而具觀瞻的視野,透析了空間與設計的定位,拉近台灣與世界的空間座標。雜誌內容選輯建築與空間作品的精彩實例。當期焦點主題採用中英雙語呈現,詳述設計概念、佈局規劃、美學精神,無論本土意識、國際觀、小眾口味,實驗性作品都能在此一平台競技。 《室內interior》除了精選原創設計作品,亦關懷文化與教育,雜誌收錄內容觸及生活美學、時尚、藝術、人文、設計、觀點等議題,同時擁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特約撰述和攝影專家,提供當地之設計、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與科技等深度報導,為讀者帶來多元視角,以及更豐富的閱讀思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