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只有4因素取捨!「嚮往新建案、但溢價多」:住久高級設備也成普通五金

買房到最後,你一定會在 「地點、屋齡、坪數、建商」 這四個因素中做取捨。
如果你最在意「地點」
台南市區不大,開車 30 分鐘內都能到各主要區域。
但大家還是愛擠在蛋黃區,導致價格高、選擇少。如果願意退一步往邊緣地段找,你可能會發現屋齡較新、建商品質較好的物件,而且價格還比較親民。
如果你最在意「屋齡」
新房確實讓人嚮往,設備新、裝潢時尚,但價格也比區域行情高出5~7萬/坪。你得問問自己,這筆溢價值不值得?
更現實的是,房子住久了,當初覺得很高級的設備,十幾年後就變成「普通五金」,到時候你真的還會在意嗎?
如果你最在意「坪數」
想住大一點,但預算有限?建議直接找單價較低的特定社區,別一邊要求大坪數,一邊又想要新屋、高規格建商,因為這通常會讓你的預算超標。
如果你最在意「建商」
優質建商的物件通常釋出少,很多社區一兩年才出一戶,還可能還沒公開就被內部消化,加上屋主惜售,價格往往不親民。
如果你對建商品牌有信仰,那就堅持吧,畢竟房子是自己要住的,買得甘願比較重要!但也要考慮現實問題,你願意等多久,才買得到?
如何提升買房成功率?
每天關注市場成交資訊
不要只聽房仲說,而是自己去查。關心當日成交和新釋出的物件,才能知道市場真正的變化,避免錯過機會。
多認識房仲,建立好關係
物件剛釋出時,房仲通常會第一時間通知「他覺得成交機率高的買方」。
如果你發現留了資料卻沒人主動聯繫,可能是因為 你對市場不熟、還沒準備好出手,房仲自然不會太積極。
因此,做好功課、明確你的預算範圍,才會被房仲當成潛在客戶優先通知。
不要對房仲太過防備
很多買方一開口就很防禦,覺得房仲一直問問題是在「調查身家」,但其實房仲了解你的需求,才能幫你找最合適的物件。
將心比心,良好的溝通關係,會讓你的買房過程更順利。
◎本文內容已獲潘柏彥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關稅、打房、通膨...今年房市注定崩盤?專家示警斷頭風險:炒題材的小心
▪央行第8波有何影響?專家建議「首購可看成屋」:最冷的時候價錢最好
▪房價漲都是炒作?專家「抗通膨才是重點」:央行印鈔就像稀飯加水越喝越餓
▪關稅對房市的「三個利空」!資深房仲:說會上漲的是要帶風向騙買房?
▪川普關稅釀股災 台灣房屋周鶴鳴:黑天鵝來襲、資產將重新分配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