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房價因「台積赴美」要崩?專家「核心仍在台灣」:暴漲結束、長期看好

台積電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去美國,新竹房市就要崩?」這種看法太簡單了!

老黃先說結論:台積電去美國設廠,新竹房價短期沒問題,長期不會崩,但「暴漲時代」可能結束。

不少房產專家(像是帥過頭老師)認為,台積電外移將導致新竹房市需求下滑(網傳1個台積電員工,會搭配7個上下游廠的員工去美國),所以要趕快脫手新竹房子,甚至有些極端派還說新竹房市會崩盤。

但這種觀點,只看到問題表面,沒看到供應鏈、技術核心、人才回流等更深層的影響。

老黃不會一昧唱多,但我認為「台積電去美國 = 新竹房價崩跌」這種說法過度簡化了現實,忽略了很多關鍵點與現實考量。

很多人誤以為台積電去美國設廠,就等於「整個供應鏈搬去美國」,但這種想法太過武斷,因為很多關鍵生產材料、化學品、設備在美國當地生產有一定的難度。

台積電還是得靠台灣供應鏈支援,這導致:

1、台積電的供應鏈企業,還是以台灣為核心,考慮到成本,沒有足夠動機把員工大舉遷往美國長期定居。

(台積電員工人數(2023):約 7.3萬人,其中新竹約 2.5萬人。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人數(2023):約30萬人。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計劃員工數(2024預計):約4500人。這顯示即便台積電美國廠滿編,影響到的新竹員工比例仍然有限。)

2、很多材料、關鍵技術受限於環保、技術與法規,在美國根本無法製造,所以還是得從台灣運過去。

這代表,台灣的房市需求依然穩固!

為什麼美國本地無法生產高端晶圓原料?

台積電的生產材料,很多高度仰賴台灣、日本、歐洲的供應鏈,美國根本無法完全自主生產,主要有三個原因:

1、美國缺乏完整的化學材料供應鏈

高端晶圓的生產需要特殊化學材料與氣體,這些材料來自台灣(長春化工、台塑)、日本(信越化學)、德國(默克)等廠商。

美國本地生產成本過高,且環保法規極為嚴格,很多化學廠無法在美國落地。

舉例來說:EUV(極紫外光光刻膠) 主要由日本JSR、東京應化製造,美國根本沒有成熟的供應商。

氟化氫(蝕刻劑)主要來自台灣、韓國,日本在2019年限制對韓出口時,三星的生產線都差點停擺,美國自產難度極高。

所以,台積電美國廠的高端製程材料,還是得靠台灣、日本生產,再運到美國。

2. 美國勞動成本過高,供應商沒意願設廠

美國的工資、環保成本高,對於台灣供應鏈來說,去美國設廠等於血虧。

技術工人短缺:台灣、日本的半導體供應鏈工廠,長期培養技術工人,美國根本沒有這種工業文化。

人工成本太貴:在台灣一個工程師的薪資可能8-10萬台幣,在美國動輒3-4倍,供應商成本會爆炸。

台積電家大業大能承擔飛漲的成本,他的供應商未必有能力有意願。(你能想像吊車大王帶著四個老婆搬去美國長期住嗎?開個玩笑,不要當真)

(台灣工程師薪資:根據104人力銀行與勞動部數據,台灣半導體工程師月薪約8-12萬台幣(資深者更高)。

美國薪資:參考Glassdoor或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亞利桑那州半導體相關工程師年薪約10-15萬美元(月薪約25-38萬台幣,為台灣的3-4倍。)

環保法規太嚴格:美國對於半導體化學品、廢氣處理要求極高,很多供應商不願意投入巨額資本去適應美國法規。

所以,與其去美國投資設廠,這些台灣供應商更傾向於:

1.美國的基礎設施不足,供應鏈難以複製,直接在台灣生產更划算,再運輸到美國(低成本、效率高)。

2.只在美國設辦公室,提供技術支援,但不做生產。

這也代表,供應商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不會去美國定居,根還是留在台灣!

半導體生產不只是蓋工廠,還要有:電力供應(美國電價比台灣貴,供電不穩)、水資源(美國西南部是沙漠,水資源稀缺,影響晶圓廠運作,還可能與當地居民爭奪生活用水)、物流效率(美國內陸運輸成本高,物流沒台灣順暢)。

美國的環評異常嚴苛,美國的工會非常強勢,目前已經有超過30位美籍員工控訴台積電歧視當地人。

這些問題讓供應鏈廠商不願意投資美國設廠,因為:

1、台灣的電價是全球最低之一,美國用電成本是台灣的2-3倍,工廠在美國會賠錢。

2、美國亞利桑那州缺水,半導體製程需要大量純水,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美國廠曾經出現水資源問題。

(半導體用水:據台積電資料,一座先進製程晶圓廠每日用水約10-15萬噸,視規模而定)。

亞利桑那水資源:亞利桑那州屬沙漠氣候,年降雨量低,地下水有限。2021年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曾因水源問題與當地協商(可參考《彭博社》報導、「亞利桑那年均降雨僅200-300毫米,遠低於台灣的2500毫米,供水難以滿足晶圓廠需求」)

3、台灣的供應鏈「一條龍」,美國則是「拼裝車」,很多零件、材料還是得從亞洲進口。

美國無法複製竹科的供應鏈生態系,所以竹科的核心地位依然穩固!

台積電工程師去美國,本質上是「技術移轉」,不是「永久移民」,這些人最終還是會回台灣,原因如下:

1、美國要的是「工作機會」,不是「台灣人移民潮」

川普的MAGA選民不想看到大量台灣人長期待在美國,這已經不是陰謀論,而是明擺著的事實。

美國政府的目標是讓美國人「有飯吃、有高薪工作」,而不是讓台灣工程師去美國搶高薪職位。MAGA選民會給川普施壓控制給予台灣人的永居簽證數量,絕不可能「人人有獎」。

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拜登以微弱優勢贏得亞利桑那州,這是自1996年以來民主黨首次在該州獲勝。這一轉變使亞利桑那州被視為搖擺州。

在2024年選舉中,該州再次成為關鍵戰場。最終,川普贏得了亞利桑那州的選舉人票,這對他的勝選至關重要。

這代表,川普必須非常重視他在亞利桑納州的民意支持度,討好他的maga選民。

就算美國企業很想挖台積電的技術人才,問題是:

1、美國人自己不願意當半導體工程師,又累又高壓,也不願意看到台灣人來搶他們不願意做的工作。

亞利桑那州的生活環境,對台灣人沒有吸引力,比起台灣的風景、美食、便利生活,亞利桑那州就是沙漠曠野+不斷輪班+下班無聊,能忍受的台灣人不多。

所以,除非是極少數高層或關鍵技術人員拿美國綠卡,否則大部分的工程師終究會回台灣。台灣工程師在美國賺了的錢,最後還是要拿回台灣消費。

2.台積電在美國的供應鏈很難完整落地

台積電過去強調:「供應鏈不完整,半導體生產是做不起來的。」目前亞利桑那的供應鏈仍然不完整,導致很多台積電美國廠的零件、材料,還是要靠台灣提供,美國短時間內無法替代。

關鍵技術Know-How還是在台灣,美國人可以學,但學得不一定快,良率不一定高。

美國雖然希望發展「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但目前的情況是設備、材料供應商的核心技術仍在台灣、日本、荷蘭。

就算台積電想帶著供應鏈一起搬去美國,問題是台灣的供應鏈企業根本不想去,因為美國工資太貴,影響成本結構,加上美國半導體法案補助是「一次性」,無法長期支撐企業。

此外,人力成本高,且美國當地技術工人稀缺,所以美國的台積電供應鏈不會完整遷移,這代表台灣的供應鏈企業仍會以竹科為核心,不會因美國擴廠而動搖,就算台積電美國廠營運順利,也仍然需要台灣工程師「遠端協助」,而不是讓人長期住在美國。

結論

美國廠只是「分公司」,技術總部還是在台灣,這跟很多人的誤解不同,台積電的策略一直是:

核心技術、先進製程研發:留在台灣

高端管理、決策:總部仍設在新竹

美國廠:生產基地+政治籌碼,降低貿易戰風險

所以,未來台積電美國廠的狀況應該是:

前期(2024-2026):台灣工程師大批外派,幫美國建立產線,訓練當地美國員工

中期(2027-2029):台灣工程師開始回流,美國人逐步接手運營

長期(2030+):台灣仍是技術總部,美國廠更多是代工角色

這意味著,美國廠不可能也不想長期留住大量台灣工程師,因這與川普美國優先創造美國MAGA就業的政策衝突。

新竹的房價需求,最終還是由「回流的工程師」撐住。

美國廠技術移轉結束後,大部分工程師會回台灣,這代表新竹房市需求還是穩定的,回台後,這些人仍然需要買房、租房,繼續在台灣發展。

台積電未來的技術迭代(N2、N1)還是以台灣為主,人才回流後,房市需求不會消失。

所以,新竹房市的趨勢大概是這樣:

1、2024-2027:市場穩定,工程師短期外派不影響需求。

2、2028-2029:台積電美國廠逐漸交接給美國人,開始有工程師回台,竹北房價可能到達高點。

3、2030+:如果美國供應鏈發展成熟,新竹房市可能增速趨緩,穩定跟上通膨,不會再像2020-2024年那樣狂飆。

總結

台積電工程師終究會回台,新竹的剛性需求不會崩

1、美國不想讓大量台灣工程師長期移民,他們要的是本地人(特別是MAGA 選民)的工作機會。

2、台積電的供應鏈在美國無法完整落地,技術 Know-How 仍然留在台灣。

3、2028年後台積電美國廠穩定運作,台灣工程師逐漸回流,新竹的房市需求仍然存在。

台積電美國廠的擴建,不代表新竹的半導體產業會被取代,因為:

1、美國無法生產高端晶圓的原料,台灣、日本仍是供應鏈核心。

2、台灣供應商無法在美國就地生產,只能在台灣製造後運過去。

3、工程師、技術人員不會去美國長住,工作完成後他們還是要回台灣住。

新竹除了台積電,還有聯發科、聯詠、瑞昱等龍頭企業支撐科技人才需求。

例如,聯發科計畫在竹北新建辦公大樓,預計招募3000名員工,將進一步推升當地人口與住房需求。

房地產投資影響:新竹科技人才對住房需求仍然穩定

1、短期(2024-2027):科技業需求不變,房價穩定,市場仍然火熱。

2、2028-2029:美國廠運作穩定,台積電工程師開始回流,如果沒有新的重大利多因素,這可能是新竹房價的最後一波大漲。

3、2030 之後:如果美國供應鏈仍然無法獨立運作,新竹仍是世界半導體重鎮,因房價基期已高(目前竹北蛋黃區預售屋站穩8字頭),暴漲動能減弱,價格預計隨通膨緩步成長,但需關注全球政策與技術變化的影響。

最關鍵的一點:台積電美國廠的供應鏈仍然仰賴台灣,供應商員工不會長住美國,這確保新竹的科技族群購屋需求仍在!所以,新竹房市不會崩,未來五年依然看好,投資人不必驚慌!

◎本文內容已獲老黃房市筆記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房產新訊
炒房亂象降溫?內行人搖頭:根本沒打到房

炒房亂象降溫?內行人搖頭:根本沒打到房

房屋搜奇
給工人鑰匙進出裝潢「結束後該換掉門鎖嗎?」 眾人建議換這款較沒煩惱

給工人鑰匙進出裝潢「結束後該換掉門鎖嗎?」 眾人建議換這款較沒煩惱

房產新訊
金龍風暴、市場波動重創小建商? 內行人搖頭:不痛不癢

金龍風暴、市場波動重創小建商? 內行人搖頭:不痛不癢

延伸閱讀

高地價成受災戶!北市地上權國宅戶大喊「地租」吃不消

高地價成受災戶!北市地上權國宅戶大喊「地租」吃不消

新竹男賣老家透天吞180萬重稅 錯失這時機優惠稅率飛了

新竹男賣老家透天吞180萬重稅 錯失這時機優惠稅率飛了

炒房亂象降溫?內行人搖頭:根本沒打到房

炒房亂象降溫?內行人搖頭:根本沒打到房

專家帶路/北投唭哩岸三指標社區 詢問度超熱

專家帶路/北投唭哩岸三指標社區 詢問度超熱

相關新聞

換屋族遭冷處理? 每月僅不到100件切結貸款

換屋族遭冷處理? 每月僅不到100件切結貸款

房市熱度降 新青安5月受理戶數金額續呈月減

房市熱度降 新青安5月受理戶數金額續呈月減

央行房市管制鬆綁有譜?業者:這趨勢出現才可能

央行房市管制鬆綁有譜?業者:這趨勢出現才可能

開發商面臨生存危機 專家:央行鬆手要看兩大關鍵

開發商面臨生存危機 專家:央行鬆手要看兩大關鍵

一銀總座:台幣升值影響房貸新作空間 將以無自用宅房貸優先

一銀總座:台幣升值影響房貸新作空間 將以無自用宅房貸優先

兆豐銀調控房貸撥款 從送件到核貸最新平均等一個半月

兆豐銀調控房貸撥款 從送件到核貸最新平均等一個半月

熱門文章

他見窗型冷氣孔變「鳥糞集中地」超頭痛 過來人建議放1物:輕鬆驅趕

他見窗型冷氣孔變「鳥糞集中地」超頭痛 過來人建議放1物:輕鬆驅趕

房貸不是只有銀行能辦!專家曝「這1處利率超好」:別老當巨嬰抱怨

房貸不是只有銀行能辦!專家曝「這1處利率超好」:別老當巨嬰抱怨

不開發等死、開發找死 專家:建商陷十大危機

不開發等死、開發找死 專家:建商陷十大危機

首購買預售...貸款成數卻不夠!專家建議「認賠止損」:別拿現在賭未來

首購買預售...貸款成數卻不夠!專家建議「認賠止損」:別拿現在賭未來

新招詐騙?買方拿房貸卻不撥款 賣方竟慘遭拍賣損失

新招詐騙?買方拿房貸卻不撥款 賣方竟慘遭拍賣損失

房市轉冷議價空間擴大 這兩區開價「打八折」才能成交

房市轉冷議價空間擴大 這兩區開價「打八折」才能成交

商品推薦

金龍風暴、市場波動重創小建商? 內行人搖頭:不痛不癢

金龍風暴、市場波動重創小建商? 內行人搖頭:不痛不癢

 孩子出生後空間不夠...但換房超難!過來人曝2困境:自住房價漲反而更慘

孩子出生後空間不夠...但換房超難!過來人曝2困境:自住房價漲反而更慘

1千萬的房子貸8成、卻只拿到6百萬?內行曝反制銀行「用估價算」3絕招

1千萬的房子貸8成、卻只拿到6百萬?內行曝反制銀行「用估價算」3絕招

成交還不撤廣告注意!地政局示警限期下架:可重罰30萬

成交還不撤廣告注意!地政局示警限期下架:可重罰30萬

買房有寬限期比較好?專家搖頭「其實沒絕對」:這1類人建議乖乖還本金

買房有寬限期比較好?專家搖頭「其實沒絕對」:這1類人建議乖乖還本金

櫻花建股東會/讓利才有量!董座開中台灣第一槍 宣布新推案讓利

櫻花建股東會/讓利才有量!董座開中台灣第一槍 宣布新推案讓利

力麒新董座郭濟綱:房市量縮已是趨勢 價格則個案有別

力麒新董座郭濟綱:房市量縮已是趨勢 價格則個案有別

高房價毀了年輕人的未來?失去愛情、希望...專家嘆:房貸是吸血無底洞

高房價毀了年輕人的未來?失去愛情、希望...專家嘆:房貸是吸血無底洞

最後10天!「釣魚物件」6月30日前不下架、最重罰30萬

最後10天!「釣魚物件」6月30日前不下架、最重罰30萬

建商貸無預警取消...自備多300萬!專家「可以談看看」:不會想無故破壞商譽

建商貸無預警取消...自備多300萬!專家「可以談看看」:不會想無故破壞商譽

4年前買的預售屋終於成交!主播房業涵曝裝修細節:小宅不等於擁擠

4年前買的預售屋終於成交!主播房業涵曝裝修細節:小宅不等於擁擠

影響聯徵條件、還要幫還債...人呆才當保人?專家:雖有影響但不計負債比

影響聯徵條件、還要幫還債...人呆才當保人?專家:雖有影響但不計負債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