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買房是減輕負擔?專家搖頭:別用金錢束縛小孩、增加隱形負擔

夕陽餘暉,灑落在狹窄的巷弄間,張媽媽坐在客廳沙發上,扶了一下滑落到鼻尖的老花眼鏡,她看著牆上掛著兒子小時候的照片,心頭百感交集。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那個蹦蹦跳跳的小毛頭就長大了。兒子工作穩定,也交了個乖巧可人的女朋友,開始提買房成家的事。
張媽媽心想,這輩子沒什麼大成就,唯一的驕傲,就是這個獨生子。是不是該把老本拿出來,幫兒子把頭期款付了,讓孩子少奮鬥幾年?畢竟,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過得好呢?
面對台灣近年來的房價高漲,你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長輩,為了孩子可能買不起房而憂慮不已。但關於幫孩子買房這件事,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重新思考看看。
不幫孩子買房,對孩子,以及對長輩自己,可能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在台灣社會,許多父母都有一種「我應該負責孩子的人生」的深層觀念,因此會覺得「幫孩子準備好房子」是天經地義的責任。
但我們必須明白,父母所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是獨立生存的能力、以及面對挑戰的勇氣,並不一定是金錢物質上的餽贈。
房子,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所,同時也是一份沉重的責任。
當父母傾盡積蓄甚至另外背負貸款,只為了幫孩子買房時,不僅造成本身的負擔,更可能無意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重要機會。
在房地產市場,我們看到許多父母因為擔心孩子買不起、怕孩子吃苦,而急於出手相助。但這份心意,有時反而變成了一種束縛。
如果房子是父母直接送的,孩子可能無法深刻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也缺乏實際規劃運用大筆資金的經驗。
在過度保護之下,這對他們未來面對其他重大財務決策時,反而是種隱憂。
父母出錢,必然會對房子的地點、大小、裝潢等有自己的意見,孩子為了感謝父母,可能被迫接受不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房子。
當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事後談起買房過程的一切,更多的必然是抱怨,而非感謝。
而父母巨額支出的背後,難免覺得兒女必須報答,否則就是不孝。如果對兒女的行為,有過度的期待,對親子甚至婆媳之間的相處,勢必造成隱形負擔。
作為父母,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出一個能夠獨立自主、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成年人。買房,正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絕佳磨練機會。
放手對父母來說,是最艱難的決定。這並不是說對孩子不聞不問,而是要學會信任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對兒女的愛,不一定非要用金錢來衡量。有時候,給予孩子自己飛翔的空間和磨練的機會,他們會比你想像的更堅韌、更強大,也不會造成彼此的壓力。
其實,如果真心想幫孩子,與其直接買房,不如先確保自己的老年生活無虞。
父母把老本先顧好自己的退休和醫療,確保有足夠資源和安全感能自立生活,讓孩子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放心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必擔心父母的未來。這才是幫孩子最大的「減輕負擔」。
所以,你還會希望幫孩子買房嗎?
◎本文內容已獲 阿宅-雙碩士地產顧問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