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達大理石 薄板建材標竿品牌
【⽂.室內雜誌編輯部】
成立已50年的同達大理石,是業界薄板建材的標竿品牌,第三代彭彥富經理離開熟悉的金融行業,回到花蓮接班,面對石材產業的沒落,他活用餘料、結合工廠專業加工技術,再導入設計的力量,致力替石材開闢新的康莊大道。
更積極參與設研院的T22計畫,除了打造高價值感聯名商品,亦透過「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展現他的企圖,期待辦公空間成為新的起點,傳承精細的大理石工藝,擴展品牌能見度,帶領同達大理石邁向下一個50年。
同達大理石成立於1973年,彭彥富已逐漸進入管理核心,企圖帶領品牌突破石材產業面臨的凋零與斷層。他分享了同達大理石的歷史演進,第一代的爺爺主要從「鑽圓盤」起家,第二代為他的父親,則鑽研出領先業界的薄板建材、輕量化大理石建材等。
而他作為第三代,面臨到石材產業日益沒落的困境,他便發揮年輕人靈活多元的思維,努力打破大理石大多運用於建材的刻板印象,嘗試導入設計的力量,發展各式日常生活小物,希望拉近大眾與大理石的距離,讓石材成為陪伴日常的好物,使用者可以直接觸摸以及了解不同石種的特色,而設計的介入,則有助於提升商品之品味。
返家接班的契機
有鑑於求學階段就讀商科,彭彥富畢業後即從事金融相關行業,他笑說:「在台北工作時,三不五時會接到爸媽關心近況的電話,但直到去年的某次通話中,他們的語氣略顯沉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想了解我有沒有回花蓮接班的意願,若沒意願也沒關係,那就讓同達大理石在適當時間畫下休止符。」
聽聞這段心裡話後,一股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以前雖然常一派輕鬆地跟父母說,覺得太辛苦就不要做了,但當這個狀況可能成真時,內心卻又深感可惜,也認為如果截斷了技術傳承的可能,將會是不可抹滅的遺憾,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結束台北的工作,返回花蓮學習石材廠的經營眉角。
石頭與他自小緊密串連,作為在工廠「打滾」的一員,彭彥富對石材更是有著超越常人的情感。他回憶,以前生意很好、常面臨缺人手的問題,因此閒暇時就必須留在工廠幫忙補料或排板等,他認為這是家中經營生意必然會經歷的成長過程。
而小學六年級的某次自然科學課中,老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石頭進行鹽酸實驗,他隨手抓了一片工廠隨處可見的大理石帶至學校,竟引來同學的驚呼,大家驚訝於紋路的美麗,令他對大理石充滿自豪,這個自豪感是埋藏於他心中的一粒種子,成為他的感情寄託,就算長大成人、離開家鄉,這顆種子還是不停萌芽,這份看不見卻深刻的羈絆引領著他回到花蓮,與石材共譜未來,「我很喜歡當大理石的小孩!」
用設計替石材敘事
彭彥富驕傲地說道,同達大理石最大的特色即為不設限,「彈性」這個名詞深根於品牌精神中,「從建材到日用物件,我們什麼都能做,甚至連邊角料都能夠加以運用,這是同達的優勢,也是與其他工廠的差異之處」。
而參與T22計畫的契機,源自於一通電話。彭彥富提到,當時還在金融業打拼的他,接到了設研院同仁的聯繫,雙方共同討論花蓮石材的現況以及願景,他發現T22的輪廓跟他內心想法不謀而合,既然設研院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他樂於嘗試且投入。
設計是抽象的概念,當初在與長輩溝通「打開工廠」的過程中,是否有遭遇反對?彭彥富說總體而言雙方頗有共識,但長輩還是會擔心工廠開放後技術容易被窺視,但他倒是認為,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做,技能會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甚至被遺忘,但若讓外界理解同達大理石的深厚實力,其實有助於發展更多可能性,探尋更寬廣的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NAKNAK、同達大理石
閱讀全⽂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室內interior
《室內interior》是一本綜觀設計、人文、美學的雜誌,1989年創刊至今,以精粹而具觀瞻的視野,透析了空間與設計的定位,拉近台灣與世界的空間座標。雜誌內容選輯建築與空間作品的精彩實例。當期焦點主題採用中英雙語呈現,詳述設計概念、佈局規劃、美學精神,無論本土意識、國際觀、小眾口味,實驗性作品都能在此一平台競技。 《室內interior》除了精選原創設計作品,亦關懷文化與教育,雜誌收錄內容觸及生活美學、時尚、藝術、人文、設計、觀點等議題,同時擁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特約撰述和攝影專家,提供當地之設計、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與科技等深度報導,為讀者帶來多元視角,以及更豐富的閱讀思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