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標售重劃區抵費地 學者:不應淪為賺錢機器
台中市府今天標售重劃區123筆底價超過新台幣200億元的抵費地,結果共標脫48筆土地、溢價比約107%;學者認為,市府訂定底價說是市場機制,實為讓地價墊高,市府不應淪為賺錢機器。
台中市政府日前公告將標售第13期及第14期重劃區123筆底價超過新台幣200億元的抵費地,定於3月7日開標,內政部曾行文台中市建議暫緩,可用成本賣給中央興建社宅;中市府則回應,底價經評議委員會及重劃委員會等單位評定,將依法辦理標售。
中市府表示,今天開標結果共標脫48筆土地,標脫土地總底價約80.4958億餘元,得標總金額約為86.1583億餘元,溢價比約107%。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劉曜華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長期以來市府都是以因為自辦重劃要借錢,標售土地要還錢等用語來搪塞,市民不反對借錢還錢,但標售土地應該要有合理價格上限。
劉曜華指出,中市府在13、14期開發成本每坪約15萬元,但現在土地標售底價約70萬元,雖然有物價上漲等原因,但經過估算若中市府手上所有抵費地都標售後,扣除成本約溢價近600億元。
他認為,市府訂定底價說是市場機制,實為讓地價墊高,市府不應大張旗鼓將溢價的金額說是政府獲利,這些後果都會是下一代年輕人要承擔,市府不應淪為賺錢機器,讓公部門長期陷入高房價的漩渦裡。
劉曜華表示,內政部不是反對中市府賣地,而是要檢討相關機制,建議市府可以扣除開發成本後,減價訂定標售底價,有利於當地房價合理化,畢竟重劃應該是幫助當地居民重劃,而不是協助投資者重劃。
民進黨籍台中市議員江肇國認為,對於市府的做法無法接受,議會曾多次要求市府,應將抵費地留存或作為社會住宅用地,憂心未來公共設施無地可用,且標售高底價也助長高房價,但市府仍一意孤行,不願重視居住正義。
無黨籍市議員吳佩芸說,即便台中市政府逕自認為短期興辦社會住宅數量達標,但事實上對於經濟弱勢的市民來說,社會住宅供給仍是嚴重不足,若市政府不預先儲備好社宅用地,日後土地更難尋找,下個世代的居住痛苦指數只會更飆高。
在地的房仲業協理謝玉燕表示,重劃區很多地主都不願降價出售土地,也在觀望這次的政府標售,結果看到都是溢價脫標,在建築成本上漲、土地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下,房價上漲勢不可擋,這次的標售對地方來說衝擊很大。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13期重劃區周邊兼具休憩、商業機能,極具發展潛力,區域標案自然吸引各大業者注意。而此次標案總底價破200億元,不少宗標案土地分區多屬低開發密度,寫下天價後在搭上其他營建成本,讓未來房價因而帶動,不過市府對此也有為難之處,高價恐有炒地之嫌,低價又陷入賤賣國產之譏,最終還是得透過市場機制解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