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推共生社會 台還在補課

經濟日報 記者劉秀珍/台北報導

知名建築師兼老人建築研究室主持人陳政雄,回想當年主動向學校爭取開設老人建築學課程時,學校覺得奇怪,難道建築還分老人住的和年輕人住的?他妙答:「兒童和成人的遊樂場不同,青年和成人的活動中心也不一樣」,學校同意後,他成了全台第一個在大學開設「老人建築學」課程的老師。

直至今日,關心老人議題的陳政雄仍強調,要從「真善美」三個原則,去看待高齡者住宅課題。「求真」指的是,從最源頭去了解使用者的本質。

他舉例,他曾在日本看到有業者買了一套自動淋浴設備,人坐上去後,從洗到擦乾全自動化,他問經營者使用情況,沒想到老闆說「客人很少用」,原來是住在這裡的老人雖然很有錢,但大家來到澡堂就是喜歡洗澡兼聊天,這種全自動設備幫老人做好所有事,卻剝奪了老人社交機會,有誰想來?

他認為,一棟建築只要脫離了人性,就算是再好的硬體設備也不管用。所謂「善」,則是指求真之後,用最好的方法滿足需求者,自然就可達到「美」的境地。

早在197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就突破7%,進入「高齡化社會」,1994年老人比率升至14%,日本進入了「高齡社會」,2005年老人比率超過20%,「超高齡化社會」降臨,日本的老化速度比台灣快了20年。

因應人口老化,陳政雄說,日本迄今已推出了八期住宅政策,每一期五年,由主管交通和住宅建設的國土交通省和類似我衛福部的厚生勞動省共同合作,希望達到三個目標:安全的居住場所、安心的照顧與安定的社區環境,讓日本居民可以在地老化,不用到處搬家。

現在日本政府推行「共生社區」,重點有,一是多世代的社區居民,男女老少共同生活,每個人都可發揮作用;二是多層級的照顧服務,自己的「自助」,鄰居間的「互助」,全民健保的「共住」,社會福利的「公助」。三是有多樣化的建築類型,除一般住宅,還有不同形式的出租式社會住宅,及適合不同高齡者體況的附服務宅和照顧住宅。

陳政雄說,日本經歷那麼多困難,終於找到共生社會(Symbiosis Community)解方,形成循環的社區發展模式,台灣也應盡速補課。

搬家 建築師 鄰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