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平衡住宅需求 都計審查應納社宅

聯合報 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台灣從南到北都有園區啟用、擴建或新規畫園區的消息,學者表示,南科擴大園區讓在地里長憂喜參半,反映各縣市目前追逐設立園區之際,另一道在地永續發展的難題,政府不能只重視設園區、招商增加就業機會,也要在都計、環評等政策機制著力,平衡住宅需求,避免高房價的傷害。

除了科技園區,政府這幾年廣設文創園區、產業園區、醫療園區等新創園區,被縣市首長視為增加就業、吸引人口、提高家戶平均收入的妙藥,但當就業人口逐園區而居時,一波波房價高漲已讓外來和在地人吃不消。

在南科台積電上班的吳先說,他兩、三年前在台南善化買一戶32坪房子花750萬,如今身價已暴漲到1500萬,慶幸自己當初有買。但他說,雖然薪水還不錯,但現在要花這麼高成本買房,其實很辛苦,更不用提收入一般的在地年輕人。

住善化30幾年的鄭姓家庭主婦說,現在房價一坪飆到40幾萬,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天價,孩子大學畢業出來工作,根本買不起,看著科技廠員工大手筆買房,內心很辛酸。

研究南科周邊房地產變化的昆山科大房產開發與管理系助理教授柯伯煦表示,台灣各種園區林立,類似竹科、南科的房產模式,正被複製到其他地區,是一大警訊。不過,房產價格是市場力量的展現,有人買來自住,有人是為了投資、安頓財富,有些是比較之下的交易行為,例如在竹北的新屋一坪要40~50萬,看到南科周邊「只要」35萬,就覺得「便宜,可以買」。

柯伯煦認為,政府設立園區時,應一併考慮就業的人是否容易租到房子,而不必拿大部分薪水、甚至揹債買房,最好規畫一定數量的社會住宅,結合企業力量,提供出租住宅照顧員工,只要選擇有替代性,房價漲勢就有被平衡的機會。

柯伯煦也說,各地廣設園區不能視為發展的萬靈丹,仍要視在地人才供給、生活水準等條件能否配合,才不致畫大餅,到頭來一場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