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被認定為文化資產無法重建 可透過「容積移轉」獲得補償

聯合新聞網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 戴雲發

全台從北到南皆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特色老街,傳承了台灣文化珍貴的歷史遺跡,尤其在某些區域發展較早的商圈,從建築至商圈的發展都可以看到過去歷史留下的軌跡。

近幾年政府為了讓人民居住的更安全,積極推動都更危老、將老舊建築物進行重建,並且為了保存文化資產,在《都市更新條例》以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後稱危老條例)中都有針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制訂相關保護法規。若地主不確定自家是否屬於歷史建築、文化古蹟範疇,建議在改建前先找尋專業團隊協助釐清老舊建物是否為文化資產,了解可進行改建還是應該要整修保存,避免人力、時間、金錢的浪費。

而在《都市更新條例》中,文化資產、都市計畫表明應予保存或有保存價值建築之保存或維護計畫,各縣市政府也有各自的規定,例如台北市可全部或部分保留、立面保存、原貌重建或其他經市政府認可之方式保存維護;要透過危老重建更要符合危老條例中的重建資格規定,即為都市計畫範圍內,且非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及紀念價值的建築物才能重建。

如果被認定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及紀念價值的建物而無法重建,則可透過「容積移轉」方式,使原本土地受限發展的地主之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與補償。即將原本屬於此文化建築的土地容積移轉至其他建築基地建築使用,而具有文化意義的舊建物則能夠透過資金來源進行整修,可規劃為觀光景點、特色店面、依照原使用目的或被賦予新功能,促進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建築之保存維護,而在一些基地條件符合、可接受容積移轉的土地,就可以透過購買容積,使新建物更加完整、達到更大的效益。例如現今具有傳統與文創交織的歷史街區-大稻埕,係由臺北市政府擬定大稻埕特定專用區計畫,以容積轉移的方式保留其具有歷史意義的店屋,成就現今具有許多的古蹟及歷史建築經過整修結合過去的歷史意義重新成為新穎的店面,吸引許多遊客假日前往或每年過年年貨大街採買,為老舊商圈帶來新的發展。

長年投注建築安全推動事業的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透過都市更新或危老改建可以讓地主將更安全的房屋傳承給下一代,文化資產、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透過容積移轉可使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傳統文化價值得以保存,讓未來的人們有機會認識四百多年來各朝各代在台灣留下的歷史意義與價值,並體會文化資產與這片土地的關聯,雖然都更重建牽涉到許多議題,也曾發生抗爭或是某些老屋或古蹟突然發生火災,但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一時的利益而因小失大,鼓勵民眾可積極參與都更危老重建,共同孕育出蘊含歷史記憶又充滿生命力、創新且生活品質更佳的城市

▌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的保存,讓人們有機會認識台灣歷史意義與價值,透過容積移轉不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