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嵐/「自住沒差」?是話術還是算術?

聯合新聞網 台灣房屋-張旭嵐
原PO擔心買房後,每月都得繳房貸,身旁沒有備用金,但網友們幾乎都建議她要買不要租...

網路論壇上,有網友質疑,為什麼房仲、代銷總說「自住沒差,甚麼時候都可以進場」,難道自住就不用擔心房價走勢?難道自住就不用擔心買貴跌價嗎?

自住,通常是因為結婚或家庭成員增加,購屋自用,從繳租金轉換為繳房貸,化支出為資產,且自住者投入的裝潢成本,和對居住的使用需求都是長期考量,多半都是五年到十年,甚至更久,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所以短期的波動,影響不了實際居住和使用,而且除非當初追價買得太貴,不然時間軸拉長了,房價多是呈現上揚的趨勢,賺多賠少。

如果從數字觀察,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從38,347元增加到41,420元,漲幅只有8%,而從聯徵中心資料來看,台北市的房屋鑑估值十年變化,民國101年Q1為1932萬,而110年來到2340萬,十年間增加了408萬,增幅達21%,加薪的幅度遠追不上房價,如果101年咬牙購屋,如今資產有機會增加400萬,若以4萬多的月薪計算,等於多賺到八年的薪水,而十年前錯過機會沒能上船的,如今只能望船興嘆。

當然,誰都希望像買股票一樣,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不過偏偏沒有人能真的算出什麼時候才是房價的最低點,「長期持有」的做法本身就具抑制價格短期波動風險之效。而且股票是單一化商品,僅以投資為考量,自住房產則具有居住價值,且方位座向,樓層格局,屋況裝潢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價值,不過房屋仍會折舊,所以最終還是回歸到地段和地價,才是決定價值的最大因素。

因此自住購屋,還是要選長期有利多建設的區域,以及具增值空間的主流產品,因為在剛需支持下,永遠都有買盤支撐,也就不用怕未來要出售時,會乏人問津導致待售期拉長,影響資金周轉,導致需要讓利降售。

其實,對自住者來說,購屋的本身,除了不動產的價值之外,更多的還有情感上的意義,例如為結婚生子打造居住環境的幸福感,還有紀念工作里程碑的成就感,以及自我財富累積的踏實感,這都是租來的殼所不能帶來的安定感,這些感受無法從消費市場中得到滿足,且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不同的份量。

所以,「自住沒差」,是話術還是算術? 或許每個人心中各有答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