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牙膏式打炒房 效果有限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

政策打炒房一波波,不過房產專家表示,央行限貸從1.0到4.0有如擠牙膏策略,一點一點限縮,但呈現的效果有限,「只是打到心理、難打到骨裡」,主因大咖養地囤地的獲利仍大於限貸增加的成本,囤地炒地烈火難熄,最終頻繁無效政策會讓市場產生麻痺作用。

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直言,近期央行再祭出限貸4.0政策,避免房市崩盤影響到金融機構的高逾放危機,不過此舉對於改善炒地、炒房現象非常有限,主因這一波房價大漲是口袋較深的大咖所推升,這些長期置產型買方手中資金充沛,因此,央行此波打炒房措施影響的只是口袋較淺、操作槓桿較大的小咖投資者。

李同榮指出,綜觀央行祭出四次限貸措施,「只是打到心理、難打到骨裡」,效果有限,因為炒作大咖仍然存在市場。

他分析,這一波房價炒作風再起,主因市場熱錢過剩,在市場游資豐沛之下,即使房地產有房地合一稅箝制,不過稅制是「有獲利才課稅」,因此對投資炒作者而言,才會出現「大咖(買方)炒土地,小咖炒預售紅單」,因此央行針對第二房、第三房的限貸令,其實對市場炒作風起不了作用,就是因為「囤地的增值獲利遠大於資本與利息支出的成本」,他認為接下來房市囤地、炒地現象仍然會持續。

他強調,政府一系列打炒房措施,在資金過於氾濫的市場,是無法有效遏止炒房炒地行為,最終過於頻繁的同質性打房政策只會讓市場麻痺。

李同榮認為,打炒地應從政府率先做起,第一,國有市有土地應暫停標售,並大幅擴大低價的社會住宅供給量,才能符合居住正義;第二,內政部要耗費精力打擊預售屋投資客,不如研究現行紅單納稅控管政策如何徹底稽查執行,才是正本清源的方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