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厝買賣文化寶典/台灣貨幣發展史
#臺灣厝買賣文化發展協會 #臺灣厝買賣文化寶典 #台灣貨幣發展史
1、荷西時期(西元1624–1662年)
荷蘭人於1624年佔領台灣南部。當時貿易交易中使用的就是銀幣。1626年西班牙人受到荷蘭人佔領南部的刺激,也派兵佔領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逐出台灣,結束了西班牙人短短17年的經營。荷蘭與西班牙的銀幣,分別以「盾」和「里爾」為計量單位。白銀的流入影響了先民以物易物的觀念,直到明清時期,這些白銀仍為主要貨幣。
‧荷蘭方形銀幣上打印十字,象徵西方基督教文化
2、明鄭時期(西元1662年-1683年)
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台灣,隔年荷蘭人被鄭成功擊敗,退出了臺灣。
鄭成功治台時期,相關制度大多以明朝典章為本,貨幣制度同樣也採「銀銅雙本位制」。但是由於台灣不產銅礦,沒有辦法提供穩定的銅錢供給。所以,鄭成功運用其在日本的資源,委託其協助鑄造。
‧明鄭時期雖中國已為清朝,台灣卻仍沿用明朝永曆銅錢。
3、清領時期(西元1683年-1895年)
清領時期(臺灣清治時期,又稱為清領時期,是指臺灣由清朝統治的歷史時期),荷蘭時代的番銀仍廣為通行,紋銀被接受度並不高,不論是土地買賣還是商貿行為,都還是使用番銀為主,被市場的接受度很高,甚至民間還有「只收番銀不收紋銀」的口號。
而民間通用的銅錢,以清代歷代鑄造的「通寶」為主,也仍使用清代以前宋元明的銅錢、鄭氏集團所鑄的永曆通寶,以及日本與安南的銅錢等等。
4、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
日治初期,台灣的幣制非常的混亂,流通的貨幣種類達一百多種。1899年,臺灣總督府設立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金融機構──臺灣銀行。台銀不僅擁有貨幣發行權,也發揮商業銀行的功能,奠定台灣資本主義化的基礎。
‧台灣銀行券發行主題均採用濃厚本土色彩的動物、植物、風景和龍鳳圖案,沒有任何政治圖騰,可說是最美的臺灣紙幣。
5、民國時期(西元1945–迄今)
台灣在光復之初,因烽火連年、生產停頓,再加上國共內戰,惡性通貨膨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1948年(民國37年)政府來不及印鈔票,直接發行伍仟圓、壹萬圓、拾萬圓、壹佰萬圓等面值的「定額本票」做疏通,1949年(民國38年)4萬元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兌換時間到當年底;1麻袋舊幣換不到幾塊錢新台幣。
民國89年政府訂定「中央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新台幣直接由中央銀行發行,鈔券票面改為中央銀行,新台幣正式成為國幣。
===========================
演出人員:
理事長~呂憶媚(賣厝阿眀行銷部)
會員~廖畇蓁(惠雙法拍)
101年進入法拍業至今
110年加入小市民買房工作室拍攝至今
110年考上企業高階管理碩士EMBA在職專班
111年認證買房知識家專業顧問
座右銘: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 基泰昨才漲停…今「基泰忠孝」大樓百億元成交 買家是這號人物
▪ 「基泰忠孝」125億元火速成交 專家點3大條件:絕佳進場時機
▪ 為大直事件籌錢?10天就125億元賣「基泰忠孝」大樓 基泰回應了
▪ 每戶總價1.4億元!土地銀行第二次標售大安區豪宅 預定11月3日開標
▪ 這豪宅好威!舊制壓哨前搶上車 四天就賣了21億元
FB留言